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绣畅读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绣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,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,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!详情介绍:若真是如此,怕是要在皇帝那里,落下个妒妇的名声!再想想皇帝的性子,若是真被他认定为妒妇,那儿子的前途?“儿,你皇祖父在里面待那么久,兴许渴了!”吕氏绷着脸道,“端一盏热茶进去,请您皇祖父暖暖身子!”说着,吕氏靠近了些,压低声音,“进去你就哭......”她在说,朱允炆在认真听。但是正说着,朱元璋已在朱允熥的搀扶下,慢慢出来......
《大明锦绣畅读全文》精彩片段
“皇爷爷,您还没用膳,孙儿特意让人煮了碗热汤面!”
朱允熥小心的捧着热汤面,慢慢来到朱元璋面前。
烛火下,后者把脸隐藏在黑暗中,用带着老人斑苍老的大手,抹了两下。
“你咋知道咱没吃饭?”朱元璋看着这碗面,幽幽道。
“孙儿想,今天您肯定吃不下!”
朱允熥用筷子翻了下面条,热气香气顿时扑鼻,“早上您来了一回,又要回去处理政事,咱们大明从蒙元手里接下的烂摊子,都压在皇爷爷身上。”说着,朱允熥推了下碗,“父亲在世时,每晚都会叹息,说皇爷爷太辛苦了!”
朱元璋眼睛一酸,差点再次落泪。
好孩子!真是好孩子!自己这些孙子中,还没有个这么心思通透的孩子!
今儿这日子,自己能吃下去啥?
大明百废待兴,自己敢有一丝懈怠?
想到此处,朱元璋露出些笑容,“端下去吧,咱不饿!”
“不饿也吃些!”朱允熥看着朱元璋,真诚地说道,“上午,您和孙儿说,要爱惜自己好好活着,才是真的孝顺!您爱惜身体,好好活着,也是对我们儿孙,最大的宠爱!”
说着,朱允熥又拿出一双筷子,哽咽道,“父亲的灵柩在这里,他英灵尚在,看见咱们爷俩能吃能喝的,想必也会欣慰!”
“熥儿!”朱元璋动容道,“你真是长大了!”
说着,撸起袖子,强笑了下,“中,咱爷俩一块吃了这碗面,咱们都爱惜自己身体,好好活着!”
这碗面还真是朱允熥让人做的,朱元璋出身贫寒,吃饭喜欢吃姜蒜这样有味道的东西,说是下饭。
热汤面的热气,笼罩住爷孙两人的脸。
吃着吃着,两人都感觉眼睛有些发热,不住的擦拭眼眶。
故去的人走了,可是活着的人还要活着。悲伤只能让天上的灵魂走得不安稳,礼节是给活人看,但是真诚和心意,是给故去的人看。
一碗面吃完,朱允熥端起碗,大口大口的把热汤喝掉,随后用筷子拨几下,把里面姜蒜的渣儿,也送到口中。
“怎么把渣儿都吃了?”朱元璋随意用袖子擦下嘴,说道,“没吃饱吗?没吃饱下去吃饭!”
朱允熥放下碗,学着祖父的样子,也用袖子擦嘴,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。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!”说着,开始收拾碗筷,“父亲以前总教导孙儿,天下百姓奉养我们不易,要爱惜粮食珍惜民力。”
拿起碗,朱允熥苦笑下,“可是孙儿顽劣,每顿都要六菜一汤,如此奢靡浪费,孙儿真是朱家第一混蛋!”
“等等!”就在朱允熥转身之时,朱元璋忽然若有所思的叫住他,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!”念了一句,朱元璋抬头,“这话,你从哪里学来地?”
此时还没朱子家训?
朱允熥这话,真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。
他出生于贫民之家,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可是勤勤恳恳种了一年地,却连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,若有天灾还要全家忍饥挨饿,出去逃荒受尽白眼。
从农家小子到大明皇帝,百姓艰难朱元璋从未忘记。而身为帝王,礼仪之下免不了铺张浪费,却又无可奈何。
这简单的一句话,道尽了为人君,该有的操守和本份。
朱允熥心思转转,正色道,“孙儿是有感而发!”
“你....过来,到咱身前来!”
听朱元璋如此说,朱允熥放下碗筷,蹲在朱元璋的身前仰望。
“熥儿,你告诉咱,以前那副蠢笨顽劣的样子,是不是装的?”光线微弱的大殿中,朱元璋的眼神亮得吓人,像是看进了朱允熥的心里。
朱允熥低下头,低声道,“是!”
“为啥?”朱元璋忽然加大了声音。
“孙儿!”朱允熥再次抬头,眼中再次泪光闪烁,“孙儿害怕!”
“你怕什么?”朱元璋大声喝问。
随后,不用朱允熥回答,他已经懂了。
能怕啥?藏拙呗!
一个嫡子,一个没了娘的嫡子,在深宫之中没有同胞兄弟,没有母亲呵护,这日子怎么过?
坏就坏在他是个嫡子上,坏就坏在他身份尊贵上,深宫之中不知道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看着他,在等着算计他,他一个少年如果不小心翼翼的,把所有锋芒都藏起来,势必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。
他可是太子的嫡子,皇帝的嫡孙!
可是马上,朱元璋心中又生出些许的恼怒。
“你这混小子,该打!”朱元璋巴掌扬起来,又忍住了,指着朱允熥,“你老子是太子,你爷爷是皇帝,你用的着怕谁?有委屈不会找咱说?难道你现在就不怕了?”
“孙儿是该打!”朱允熥忽然给了自己一个巴掌,极其响亮,“孙儿是这天底下,最大的糊涂蛋!孙儿辜负了父亲,也辜负了皇爷爷。身为人子,不能至诚,乃是最大的不孝。身为皇孙臣子,不能为父亲皇祖分忧,乃是不忠!孙儿,为了自己那点可笑的小心思,竟然做了不忠不孝之人!”
见眼前的朱允熥说话条理清晰,引经据典,朱元璋心中的恼怒又化作怜惜,化作悔意。
该早点多看看这孩子,才十四岁呀,就有这样的隐忍,这样的心计。如此博学多才,如此聪慧。他说这些话,就算是饱读诗书的人,也未必能说得出来。
多好的一根苗子!就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句话,这孩子就是我朱家的千里驹!
只见朱允熥擦擦眼睛,面容坚决地看着朱元璋,开口道,“皇爷爷,孙儿现在不怕了!
“为何?”朱元璋问道。
“孙儿身后两座山,一座是父亲,一座是您!”朱允熥缓缓道,“父亲走了,只剩下您,孙儿已经辜负了父亲,不能再辜负您!”说着,一种从未有过的刚毅在他脸上绽放。
刹那间,朱元璋仿佛看到了刚刚登基为皇帝的自己。
“我是您的嫡孙,是大明太子嫡子,若是再浑浑噩噩下去,若是连深宫中这些小伎俩都有所畏惧。若是再做一个顽劣蠢笨的男儿,若是再畏手畏脚,不敢展示自己。”
“那我,就不配做您的皇明嫡孙,更不配姓这个朱字!”
“好孩子!”朱元璋大手按在朱允熥的肩膀上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容,“好男儿就该意气风发,你现在才像是咱的好孙子!”说着,回头看看静静躺在大殿之中的棺椁,“才是你父亲的好儿子!”
奉安殿外,吕氏焦急地看着里面,却不敢上前。
刚才嬷嬷来报,朱允熥捧着一碗面进去了。
皇帝正是悲伤的时候,不想被人打搅。他进去岂不是自讨没趣?
谁知道,他进去之后就没出来,而大殿里一直隐隐有说话的声音传出。
他和皇帝说了什么?皇帝在和他说什么?他们怎么说了这么久?
吕氏心中仿佛压着一块石头,堵得喘不上气。
“今天皇帝对那小子的爱惜,所有亲王皇子皇孙中的头一份儿。这小子到底怎么了,竟然能让皇帝对他这么好?”
想到此处,吕氏看看身边同样望着大殿里的朱允炆。
“儿,你在想什么?”
朱允炆依旧看着那边,“儿子在想,老三以前是不是装的?”
一语点醒梦中人!吕氏忽然有些觉醒,又马上有些警惕。
老三,以前肯定是装的,不然如何突然变了个人一样!
他为什么要装?
难道,他一直在防范我们?
若真是如此,怕是要在皇帝那里,落下个妒妇的名声!
再想想皇帝的性子,若是真被他认定为妒妇,那儿子的前途?
“儿,你皇祖父在里面待那么久,兴许渴了!”吕氏绷着脸道,“端一盏热茶进去,请您皇祖父暖暖身子!”说着,吕氏靠近了些,压低声音,“进去你就哭......”
她在说,朱允炆在认真听。
但是正说着,朱元璋已在朱允熥的搀扶下,慢慢出来。
“参见陛下!”
“皇祖父!”
殿外众人赶紧行礼,吕氏低头之时看到,朱元璋的脸色竟然悲伤少了许多,而朱允熥则是依旧面无表情,看不出神色。
“嗯!”朱元璋对跪拜的人们点点头,回头对朱允熥说道,“你身子弱,要知道爱惜!为父亲尽孝是好事,但真把自己弄病了,也是不孝!”
“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!”
“忙完丧事,去大学堂读书,咱给你找几个好师傅!”朱元璋板着脸,“严师出高徒,看你以后还装不装!”
“孙儿定不再辜负皇祖父之恩!”
明初大学堂,等于清代的尚书房,是皇子皇孙们读书的地方。
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,但极为重视儿孙的教育,当年朱标为太子时,请的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儒,宋濂等人为师。
“回吧,咱走了!”朱元璋嘱咐一声,大步前行。
不知怎么地,在路过吕氏身侧的时候,吕氏感觉皇帝的目光有些阴冷,顿时心中发寒。
“恭送陛下!”
然而,众人的叩拜中,朱元璋的身影忽然停住。
回头,郑重地看着朱允熥,开口说道,“传旨!”
他话音刚落,皇帝侍从中的贴身书记官,就躬身过来,聆听圣命仔细记载。
“朱允熥,太子嫡子,朕之嫡孙。人品贵重,深肖朕躬,才思敏捷,博学多才,至诚至孝,刚强弘毅。”
说着朱元璋顿了顿,“封,朱允熥为吴王!”
“臣谢主隆恩!”
众人心里暗中惊呼之时,朱允熥已经跪倒,以君臣之礼谢恩。
看着他不卑不亢,成熟稳重的模样,朱元璋再次点点头。
小小年纪,不以物喜不以己悲,能沉得住气,大有可为!
他是不知道,此刻朱允熥的心里已经沸腾了。
若不是他竭力的控制,身上的肌肉可能都会颤抖起来。
吴,大明洪武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。对于大明王朝,朱氏家族,有着莫大的含义。
于大明诸王中,最为显贵。
现在,这顶无数人眼馋的王冠,落在了朱允熥的头上。
“吴王,只是个开始!”
朱允熥在心里,对自己说道。
朱允熥脑海中想象着那样让人心悸却又热血沸腾的画面,以至于他念着捷报的声音,有些发抖。
太和殿外,无论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,还是臣子中那些两鬓斑白的老将,都是面色肃然,额上的青筋若隐若现。
“当时正值午后,敌军铺天盖地而来,仿若.........”
尽管知道这是一封捷报,但是朴素的文字还是给了朱允熥极大的震撼,就当他颤声念着的时候,朱元璋的身影悄悄走到他身边。
苍老宽大的手,放在朱允熥的肩头。后者回望,是苍老却坚毅刚强的面容。
“大孙,别慌,稳住心神!”
瞬间,老爷子的目光给了朱允熥力量,让他不再因为激动而慌张,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捷报,读起来越发的顺畅了。
“仿若连天暴雨,臣等无处可避.........”
~~~
轰隆,轰隆。
大明阵地的最前方,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。
数不清的骑兵就像是漫天的蝗虫,让人不寒而栗。
这还只是三万多北元骑兵的一部分,若三万人倾巢而来,更加震撼。
冲锋的骑兵在行进途中忽然一分为二,一支冲击正面。另一支从侧面撕咬。
咚咚咚咚!大明的战鼓也越发急促,士卒们的握紧了手中的兵器,用冰冷的眼神看着冲击而来的洪流。
“呸!”
一位三十年纪的军官,朝着手心吐了口唾沫。
随后他憨厚如老农一般的面容瞬间变得狰狞,唰地一下抽出腰间的战刀。
战刀指着天空的方向,嘴里发出嘶吼,“弩!”
吱嘎嘎嘎嘎!
方阵中,队列最前的长枪手缝隙之中,三五士卒为一组拼命的用摇臂拉动粗大的弓弦,紧接着成年男子手臂粗细的弩箭,被放在了发射的卡槽中。
这是千百年来汉人智慧的结晶,让草原胡人闻风丧胆的三架炮弩。
“走哩!”大明的军官嘶吼一声,“放!”
呼呼,嗡嗡!
两个近万人的方阵之中,无数粗大的黑影在凝固的空气中呼啸而出,带着死亡的呼啸和剧烈的旋转,冲向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骑兵们。
砰砰,血色之花,在塞外的黄沙之地上开始绽放。
疾驰的弩箭穿透进胡人的骑兵之中,瞬间变成肉串的串子。惨叫声中,数不清多少敌人哀嚎落马,在同族的马蹄之下,变成碎片。
而明军从始至终都没有有欣赏他们的战果,方阵中那些操控炮弩的士兵低着头,流着汗,嘴里骂着操他娘,机械的装填,上箭。
砰砰,嗡嗡!
大明炮弩的呼啸声,就是胡人骑兵的催命符。
被手臂粗细的弩箭射中,无数人马当场四分五裂。
一匹奔腾中的战马,上一秒还在奋踢狂奔,下一秒突然从胸膛碎裂,变成模糊的血肉。
轰隆,轰隆!
但是,敌人的骑兵队伍,没有丝毫慌乱,反而更近了。
一位嘴上胡须疏落,年纪最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在大明的方阵中拉开一人高的重弓。
这是汉人的弓,身高力大者用之。破甲杀人,无坚不摧。
他的身旁,无数肩膀挨着肩膀的壮士,先是把箭枝插入黄沙中,然后如他一样把重弓拉开,势如满月。
“箭!”
嗖嗖嗖!
漫天箭雨如同星辰坠落,在元军骑兵冲锋的方向,无数箭枝被抛上天空,呼啸的箭枝在天空达到最高点,然后三角形的箭头旋转,呼啸着坠落在敌人前进的方向上。
噗,噗,噗!
冲锋的骑兵如同麦穗被狂风刮过一般倒下,战马的悲鸣声中,明军尖锐的箭头毫不留情地穿透了胡人脆弱的皮甲。
“拉!”
弓箭手们喊着带有韵律的号子,一箭又是一箭。
你们的战马如蝗虫,遮天蔽日。
但是没想到,驿站邮政的各种票,加起来居然能有这么多钱?
这还只是京城一处,若是那些繁华的江南城镇,商贸繁华之地全部开始售卖,那还不得是个天文数字。
“二十六万?”朱允熥心里盘算,确实不少。
须知一个上等州府的一年赋税也未必有这个数,而且大半还是布匹粮食等,可不是白花花的银钱。
贵金属在官府手中的含义,可比在民间强一百倍。国家储备金银的多少,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国力。
“没算错?”朱元璋问道。
“千真万确!”傅友文朗声道。
“咱大明,不但给老百姓干了好事,财政也开源了。”朱元璋笑道,“好事,好事!”
“臣等为陛下贺,为大明贺!”群臣再次叩拜。
“起来吧!”朱元璋笑道,“给咱贺啥?这主意是咱家大孙想出来的!”
“臣等为吴王殿下贺!”群臣又道。
“传旨!”朱元璋忽然再次开口,“赏吴王朱允熥全副亲王仪仗。”
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
朱允熥赶紧拜倒,叩首道。
这个赏赐实在是太重了,他虽然是吴王,可是没有就藩。大明律法,宫中只有皇帝能有仪仗。
而亲王是仅次于皇帝的仪仗,也就是说在宫中,朱允熥无论是出门还是起居,在紫禁城中只比皇帝低了一级而已。
“起来吧,咱爷俩还谢啥!”朱元璋笑道。
“臣有本奏!”
翰林院学士,元史编修方孝孺出列。
“陛下,臣以为既然陛下龙体痊愈,吴王监国一衔该去了!”
此言一出,群臣皆惊。
这人真敢说!
监国的这个头衔,只有陛下能开口说去,哪有你一个翰林学士上书的份?
果然,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阴沉。
他最是护犊子。
只听方孝孺话锋一转,“陛下,去了监国的头衔,吴王殿下才可以来大学堂读书呀!臣为殿下的师傅之一,殿下的课业可是落下不少!”
朱元璋转怒为喜,沉吟片刻,“往后,中书舍人刘三吾,翰林学士方孝孺每日到奉天殿偏殿,为吴王教书!”
群臣再次惊诧。
皇帝态度已经表明了,就此说明。
大明的下一位储君,已经呼之欲出。
“臣,谢陛下隆恩!”朱允熥和方孝孺同时拜道。
忽然,太和殿外,一个头戴羽毛的御林军士,急速跑来。
手中带着红色大印的军报,在清晨的阳光下,是那么显眼。
“报,八百里加急,边关大捷!”
“蓝玉大将军,大破伪元,杀敌三万.........”
朱元璋迅速站起,“呈上来!”
朱允熥所作的一切,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,又没有半点出格。
现在是洪武二十四年,在他的记忆中朱元璋的去世是在洪武三十一年。
皇帝病了本就是大事,任何一个皇帝的病都会引起京城的震动,朱允熥所做的就是要维护京城的平稳,维护大明朝纲没有任何波澜动荡。
同时,他所做的,也要让朱元璋在病好之后,挑不出任何的毛病。
而且,现在也只能算是演习。将来真有一天,朱元璋驾崩,他要靠着这些可以依赖的力量,顺利的接管权力。
处理完这些之后,朱允熥再次默默的坐在朱元璋床前,老人那只手又从被子中露出来,他轻轻的握住,静静的看着。
”皇爷爷,您可把大伙都吓坏了,您快点好起来呀!“朱允熥小声说道。
与此同时,在寝宫的后面,御花园中,黄狗儿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。
一个太监无声的从假山中出来,静静的站到一边。
”老祖宗!“小太监低声道。
”派人八百里快马通知燕王,老皇爷病了,让吴王监国!“此刻,黄狗儿的脸上完全没有那种在朱元璋身边时候的谄媚和小心,而是另一种趾高气昂的表情,”不管跑死多少马,都要快,听到了吗?“
”孩儿明白!“小太监答应一声,无声的消失。
随后黄狗儿看看左右,又穿过御花园,来到一处暗房之外。
”奴婢见过娘娘!“
“都什么时候了,公公何必多礼!”吕氏的声音响起,紧接着她和朱允炆同时从门里出来,“我们娘俩还要仰仗公公呢,您千万别这么客气!”
“奴婢就是奴婢,奴婢怎敢!”黄狗儿笑道。
“老皇爷到底如何?”吕氏盯着他问道。
“太医说是无碍了,最近要好好调养。”黄狗儿小声道。
吕氏脸上一僵,”吴王那边怎么说?“
黄狗儿压低了声音,“奴婢近不得吴王的跟前,但是奴婢知道吴王派人去了常家.......”
吕氏和朱允炆对视一眼,满是惊恐。
这就是他们和朱允熥相比另一个先天的劣势,他们没有真正的可以信任之人,而且是真正的有权力可以帮到他们的人。
而朱允熥则不同,他可是常遇春的外孙,军中那些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战的杀才们,天然和朱允熥就是一条阵线上的人。
大明开国名将无数,可是其中最得皇帝信任的只有三个人,一个是如今老迈在家里不理事的发小汤和,一个是徐达,另一个就是常遇春。
这三人中又以常遇春最为骁勇,最得人心。而且常遇春这一脉武将中,现在风头正盛的,还正是朱允熥的舅爷,领大军在外的蓝玉。
一旦朝廷有变,朱允熥只要有一点登上大位的希望,他的身边马上就能聚集一群能征善战的武将。
其实,这都是其次,现在吕氏最后怕的是皇帝没事了,今天她情急之下打断皇帝的话,会不会被皇帝算后账。
她可是深知这位皇帝公公的脾气,杀起人来可不管你谁!
此时,黄狗儿又继续说道,“奴婢还看见,吴王见了锦衣卫指挥使蒋瓛!”
“皇祖父,真的无恙吗?”朱允炆忽然鬼使神差的追问。
“御医长几个脑袋敢撒谎!”黄狗儿小声说着,看看左右,“娘娘,淮王殿下,奴婢先告退了,老皇爷身边没人,奴婢还要去伺候!”
接着,他的身影隐没在黑暗中。
吕氏长叹一声,苦笑,“俗话说,关心则乱!今儿为娘害了你!”说完,落下泪来。
皇帝若是没说出监国的话死了,她成功了。她的儿子和朱允熥,有一番龙争虎斗。
但是皇帝无恙,她的所作所为,势必为皇帝所厌恶。
朱允炆虽然没什么心机手腕,可是宫中长大的人也不是傻子。
当下拉住吕氏的手,劝慰道,“母亲,都是天意!”说着,苦笑起来,“最是无情帝王家,本来孙儿深得皇祖父的喜爱,可是就因为一个嫡字,皇祖父却更中意转了性子的老三。”
说到这,拉着母亲的手,苦笑,“母亲,争不过就不争了。孩儿不想让您受累,等皇祖父醒了,儿子去求他老人家让儿子就藩,到时候母亲和儿子一块去封地,做个富贵闲人罢!”
啪,话还没说完,脸上就挨了一个耳光。
吕氏恨铁不成钢地说道,“稍有挫折就轻言放弃,未战先怯,你这十几年圣人学问,就是这么读的吗?我在这宫中小心谨慎的做人十几年,为的是谁?”
”你以为你不争就可以了吗?“吕氏继续说道,”外臣都在传言,皇帝要立皇太孙。你是皇长孙,你也有机会?“
说到这,她看向朱元璋寝宫的方向,狠狠地说道,”你以为你不争就能安享富贵?孩儿呀?你怎么这么傻,你自己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,要是老三那个小畜生真的上位了,他会放过你?放过我吗?“
”这么多年,他一直在我眼皮子底下装傻充愣,心中早就恨透了我们娘俩,等他登上大位,你我母子只怕想痛痛快快的死都不行!“
”鹿死谁手还未可知!“吕氏冷笑,”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能放弃,监国?呵!他今日又是联络外臣,又是拉拢皇帝家奴,未尝不是把柄!只需要有人添油加醋,说不得皇帝也会对他多心呢?“
说着,吕氏转头看看朱允炆,笑道,”儿呀,叫人把宫里的佛堂打扫出来!“
”母亲,您这是?”朱允炆不解。
“娘要在佛前为皇帝诵经祈福!”吕氏笑笑,“你这个长孙,也要尽到孝道!”
朱允炆把心一横,“娘你说吧,让儿子怎么做?”
“和娘在佛前抄写孝经!”吕氏咬牙笑笑,“用血写!即便是皇帝心里恼了你娘,看在你诚孝的份上,也会高看你一眼!”
朱允炆看看自己瘦弱的手臂,点头道,”好!“
~~~
皇帝突然病了,今夜注定不会平定。
不是每个人都如朱允熥一般,知道历史的走向。
宫城之外,无数锦衣卫暗中把宫门看死,严加防备。
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心,人心永远是最难防备的。
就像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,朱允熥一直以为他只是吕氏母子那一边的人,谁知道他还有另一个身份,燕王的人。
皇帝最亲近的人都是如此,何况锦衣卫呢?
看似严防死守之中,有人悄悄玩忽职守,一匹快马消失在夜色中,并且从容的出城,直奔远方。
皇帝病了,人心乱了。
这个普通的夜晚,无数火花在暗中交锋。
但是无论何种交锋,朱允熥都不怕,因为他有着父亲和母亲家族留下人脉。
京畿附近的驻军营地中,主帅的大帐都是灯火通明。
顶盔带甲的将军们,带着精锐的心腹坐在帐篷中,看着宫城的方向,等待着那里的命令。
除了朱允熥的舅舅们,还有他外家的姻亲们。
大明开国之后,为何只要朱元璋一杀人,就是成百上千的杀,是因为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,淮西的功臣们因为相互联姻,根本就分不开。
这些人一旦可用,是一股顺手的力量。
但是一旦这些人不能所用,就是一股威胁。
而对于朱允熥来说,现在他是这些人未来的升官发财的希望,这些人自然为他效命。
当然,这其中也有许多干脆就是脑子里只认太子嫡子的莽夫。他们没想过朱允炆母子会如何,他们只是单纯的以为,太子没了,绝对是太子的嫡子上位。
因为当初太子,也是老皇爷的嫡子。
不知过了多久,夜风渐停,天快亮了。
小说《大明锦绣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