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草坪上孩子们追逐风筝的身影。
手机屏幕上显示着银行转账通知——他刚向山区儿童基金会汇去了第一笔千万级捐款,备注栏写着“晴晴图书馆”,那是他以苏晴的名字命名的公益项目,算是给十年感情的最后告别。
“林先生,雨欣姐说活动马上开始了。”
实习生小周抱着一摞绘本路过,袖口沾着彩色粉笔灰,“今天有山区小朋友来参观,您要一起去教室吗?”
推开教室门时,陈雨欣正蹲在地上帮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系鞋带。
她穿着素色棉麻连衣裙,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,手腕上戴着串木质手链——那是上个月去贵州山区时,当地孩子用桃树枝编的。
听见脚步声,她抬头微笑,眼里映着窗外的阳光:“小羽,来帮孩子们发画笔吧。”
这是他们相识的第七个月。
去年冬天,林小羽在朋友圈看到山区儿童募捐活动,鬼使神差地报了名。
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时,林小羽穿着定做的羊绒大衣,显得与周围忙碌的志愿者格格不入。
直到看见雨欣跪在地上,耐心地教自闭症男孩拼拼图,鼻尖沾着木屑却浑然不觉,他忽然想起高中时的苏晴——那时的她,也会蹲在操场帮低年级学生捡羽毛球。
“其实公益不是施舍,是分享。”
活动结束后,雨欣递给他一瓶矿泉水,瓶身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笑脸贴纸,“你看那些孩子,他们教我唱山歌,给我编手链,比我给他们的更多。”
她的手指划过贴纸边缘,“物质的给予很简单,但真心的陪伴才是最难的。”
这句话像钥匙,打开了林小羽封闭已久的心。
从那以后,林小羽开始频繁出现在公益中心,跟着雨欣去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课,在周末的义卖会上摆摊,甚至学会了用短视频记录孩子们的笑脸——这次不是为了流量,而是想让更多人看见那些纯真的眼睛。
“小羽哥哥,你看我画的!”
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画跑过来,纸上是两个牵着手的小人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雨欣姐姐和小羽哥哥”。
雨欣接过画,笑得眼睛弯成月牙:“我们小禾的画要贴在荣誉墙上哦。”
雨欣转头对林小羽说:“你知道吗?
小禾以前从来不敢说话,现在居然愿意画我们了。”
看着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