乎同时,沈琢玉找上门来,神色凝重:“将军,京中传来消息,主和派声势渐涨,陛下……似乎有些动摇。”
主和?
在北狄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主和?
我皱紧眉头,看着沈琢玉:“沈大人的意思呢?”
他沉默片刻,缓缓道:“边关之事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将军用兵,还望……三思。”
他的话语依旧委婉,但我听出了弦外之音。
朝堂的暗流,终于开始涌向这片铁血边关了。
而我和沈琢玉之间,那层看似平静的薄纱,也即将被撕破。
3边关的气氛一日比一日紧张。
北狄的小股骚扰越来越频繁,规模也逐渐扩大,像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。
军营里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息。
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布防和备战中,神经时刻紧绷。
沈琢玉作为朝廷派来的“监军”,他的存在感愈发强烈。
他不再仅仅是旁观和试探,而是开始更直接地参与到军议中。
他的立场逐渐清晰。
主张谨慎防御,避免主动挑起大规模冲突。
与京城那些主和派的论调遥相呼应。
“将军,北狄此次异动,或许只是虚张声势,意在消耗我军精力。
若贸然出击,恐中其圈套,给主战派落下口实,于朝堂大局不利。”
一次军议上,沈琢玉侃侃而谈,引经据典,条理清晰。
我冷冷地看着他,手中的军报被捏得发紧:“沈大人,边关将士枕戈待旦,不是为了听朝堂上那些纸上谈兵的。
北狄狼子野心,一味退让,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!
等到他们兵临城下,再谈战守,就晚了!”
我的话掷地有声,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。
帐内诸将纷纷附和,战意高昂。
沈琢玉看着我,眼神复杂,最终只是微微颔首,不再争辩。
但我知道,我们的分歧已经摆在了明面上。
他是文臣,考虑的是朝堂平衡、政治得失。
而我是武将,守护的是边境安宁、国土完整。
立场不同,冲突在所难免。
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,京城传来凌月的密信,内容却让我心头一沉。
“向府有异动,似乎与边关军械走私有关,我无意中听到一些碎片信息,但无法证实。
向小姐对我盯得很紧,行动受限,处境不妙。
速回信告知对策。”
信的末尾,墨迹有些潦草,似乎写得很匆忙。
军械走私?
还可能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