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告诉明仁宗,明朝才开始不久,处于兴盛时期,大可不必殚精竭虑,只要做好本分,不施行暴政就行。
可朱高炽清楚明朝内部还有弊病,开朝之初,为了维持国内稳定。
朱元璋制定了严酷刑法,统治阶级矛盾尖锐,百姓有口不敢言。
明仁宗摇头:“此举,是变相的暴政。”
他决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。
明仁宗在位期间也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。
……
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
刘邦让功臣张良自己选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。
张良却说:“陛下,无需三万户。”
“只要你我相遇之地,留地便可。”
自此,张良为留侯。
有朋友问道:“齐国三万户,不比留地强?”
一时间,大家都不能理解。
张良只是望向天幕,看着那个为民喝酒的先生,充满崇敬,比之那一位,他自愧不如。
因为他要一小片土地,一是,功名已成,无需其它;二是,保命。
刘邦称王,外患已除。
接下来,便是内忧。
谁的兵势、名声威胁到他,谁就是下一个项羽,况且,他本身就尊崇黄老之学,对于权势不甚在意。
……
弘治十三年(1500年)
唐伯虎遭到贬黜,为浙藩小吏,他个人深以为耻,曾经的自己何其风光,家祖还是晋昌郡陵江将军。
他自然忍不了一点。
“大不了弃官远行。”
“此等小职,当真是看不起我。”
回到家,妻子闻言大哭、咒骂。
唐伯虎一气之下休了妻子。
忽然,他看到天幕,上面有一位先生,他在酒桌之上,一杯接着一杯的喝酒。
哪怕路都站不稳了,还是坚持着,事后他还说,自己是为百姓所喝。
唐伯虎顿时感到羞愧难当,别人可以放弃一切来建设家国,他却因为一点自尊心,就不愿意出任小官。
“哎,我以文人雅士自居。”
“实则一点境界都没有啊。”
唐伯虎从容赴任,在职期间兢兢业业。不曾有半点马虎。
……
课堂上,教书先生问学生为何而读书。
一个学生说:“我为明理而读书。”
另一个学生说:“学而优则仕。”
教书先生走向了他。
他千里迢迢自南方来到东北求学,非常罕见。
先生问:“你又是为了什么而读书?”
他站起身来,言语坚定。
“为我华夏之崛起而读书!”
先生震惊:“你再说一遍?”
他说:“为华夏崛起而读书。”
“说的好!”
……
麟德元年秋(664年)
少年王勃放下手中书本,他呆呆看向天幕,嘴里面喃喃自语。
“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!”
不知道为什么,他总觉得这句话非常的厚重,甚至让人心神激荡,一股莫名的情绪在心中升腾。
他好像也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读书。
“为唐朝之兴盛而读书!”
他奋笔疾书,写下政见,后寄给刘祥道。
刘祥道看完以后,无比的惊讶,一个少年居然有如此积极用世的决心。
他大赞:“此乃神通也!”
王勃参与科试,成为朝廷最为年轻的命官。
……
崇宁二年(1103年)
此时的黄庭坚,正被羁押,关在宜州的一处监狱中,与他一同受难的还有秦观等人。
由于朝廷形势大变,大量文人遭到针对,他们也不例外。
秦观哀叹连连:“生不逢时啊。”
“这等苦日子,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。”
他看向黄庭坚,只见他正望天幕,呆呆看着。
秦观不理解,那东西有什么好看的。
黄庭坚道:“我等所做的一切,跟天幕少年无疑。”
“都是为国而行。”
他是为了华夏而读书。
黄庭坚又何尝不是为了大宋而读书呢。